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無名良品」─關於電影的其他樣子

※本文應邀無名小站無名良品活動所寫
  

1895年的12月28日,一群觀眾在法國巴黎咖啡廳的地下室,看著盧米埃兄弟所拍攝的十段小短片,其中包括了工人下班、騎馬耍寶、火車進站、花園搞笑、餐桌吃飯…等等情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接觸活動影像的人們,看著《火車進站》中火車朝著自己的方向緩緩前進,紛紛慌張地逃離座位,還以為火車會衝出螢幕撞向自己。這次的放映會將往後的電影觀賞模式定了調,此後,大家開始公認著這天是「電影」的生日。

可是電影應該是什麼呢?影史學者、影評人、電影工作者都有著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解讀。但以基本的元素來看,除了「動態影像」之外,更重要的,其實在於電影必須俱備一個載體,這個載體就是電影的走秀伸展台,也就是俗稱的「螢幕」。

因此廣泛地延伸來看,在高度文明的現代科技社會裡,電影其實無所不在。在電影院和電視裡播放的當然是電影,可是在捷運站的液晶螢幕中、在公車電視上、甚至在手機上,也都充滿各種電影的可能,再加上現在最夯,討論最熱烈的「電腦與網路」,都大大拓展著電影的定義。概略地說,這一世紀以來,隨著文明進步,科技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關係有著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巨大變化,電影原本著重的性格和功能,其實也漸漸地從「敘述事件」轉而成為「溝通」。而這樣的轉變,在無名小站所辦的「無名良品」比賽中,可以說有著非常貼切的體現。

於是「無名良品」比賽雖分成劇情類、喜劇類、紀錄片類、動畫類四種,但在每個類別裡,我們仍不時可以看見「模仿」的痕跡,不管是模仿周星馳的電影劇情,還是改編玩命關頭的賽車風雲,或者是學著用新聞報導口吻來記錄搞笑,亦或以MV歌曲搭配自製內容。這樣的模仿效果,都是在和現實比拼與溝通,但從另外一個觀點看來,這些訊息卻不折不扣地表露著,影像社會對人們已經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我們大都依循著一種既定的溝通和對話方式,來自好萊塢,來自大眾電影,來自新聞媒體,來自綜藝節目。何謂好笑、好看、老梗、惡搞,彷彿都已經被定義了,「生活」本身似乎也被傳媒們給侵襲了

然而,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電影當然也是。「無名良品」比賽的珍貴,不只在於宣告著「全民導演」的時代來臨,同時這樣不設限、方便收看的低門檻設計,也能透過彼此相互觀看,窺見他人的創意,以及看見現代人生活的各種樣貌。只是,當我們看見自己生活的樣貌時,是不是也會像當年坐在巴黎咖啡廳地下室的那群觀眾一樣欣喜和興奮呢?

「你有電影夢嗎?」、「你想成為一個大導演嗎?」。在電影發明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在俗稱後現代主義盛行的現在,在影像資訊大量氾濫的今天,或許所有人都應該對既定事物發出質疑,並且大聲地說:「哼,誰說電影一定該是什麼樣子!」

如此一來,從不妥協中衍生出創意,從懷疑中觀察社會生活,不輕估自己的能力和創意,要讓這小小的創作短片,從無名變有名,不只是自己心目中的良品,也成為能與大家溝通成長的良品!


--

最後,不好意思來拉票一下,請到下列網址,投給紀工報一票,8月30日之前每天都可以投一票唷!
http://www.hi-on.org.tw/blogward/voting.jsp?otype=1   

請絕望的投紀工報一票!
小撇步:進入網頁之後,請按Ctrl + f,接著鍵入「紀工報」,就可以找到了!

謝謝!

3 則留言:

  1. 請問看完這篇文章的朋友



    是否會想起《瓦力》呢?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5:01 AM)

    回覆刪除
  2. (看到686老大光臨,嚇到我了)



    唉唷,我知道不一樣啦。

    但是這是廣義的角度嘛,

    想要去挑戰所謂的電影「應該」是什麼。

    一定要有劇情嗎?一定要有演員嗎?一定要有對白嗎?

    所以才說有螢幕的地方就有電影,電影其實無所不在。

    (但我不曉得文章有沒有表達成功)





    假如對布紐爾而言,夢就是電影創造力的泉源,電影就是夢。

    那麼我想講的其實就是,生活就是電影創造力的泉源,

    電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電影。







    呼~呼~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5:01 AM)

    回覆刪除
  3. 電影[銀幕]和電視[螢幕]是不一樣的東東喔! ^^

    版主回覆:(12/27/2010 01:35:01 A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