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捕捉記憶的魔術師: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上)



學者E. SAN JUAN, Jr.在一篇介紹Tahimik電影的文章中提到:「也許可以這麼說,Tahimik的電影都和記憶的創建與銷毀有關,他的作品以一種批判卻同時具有創意的方式,思考著在國家的歷史中,什麼是必須保留給後代,重要而有價值的記憶和事件。」(註1)


--
原名為Eric de Guia的Kidlat Tahimik,儘管在國際影壇中獲得過無數的榮譽,但事實上,可能除了極少數的人之外,看過其作品與認識他的人並不多。

Kidlat Tahimik在1942年10月3日出生於菲律賓碧瑤(Baguio)市(現年68歲),於菲律賓大學畢業之後,前往美國賓州大學攻讀企業管理碩士,並在相關經濟組織內擔任研究員,在1968年至1972年至法國巴黎工作;也正好在1972年,他厭倦了這樣的生活,並立志成為一名藝術家。

就在他旅居德國時,住在一個以演員和電影工作者聚集聞名的社區。某天他跟著朋友一起去慕尼黑電影學校聽課,該堂課的老師是德國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當時荷索在課堂上問了Tahimik想不想成為一個演員,Tahimik雖然心中竊喜,但仍然說「不!」。不過在此之後,荷索正式邀約Tahimik於電影中擔任演員,Tahimik欣然接受,並在《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Mystery of Kaspar Hauser)中扮演了Humbercito這個角色。

這是Tahimik與電影的第一次接觸,「演出」的概念也成為他後來的作品中一個極為特殊的元素。


1977年,《噴了香水的惡夢》(Perfumed Nightmare)

1977年,Tahimik獲得了荷索與法蘭西斯‧柯波拉的幫助,利用了1萬美金以及許多被遺棄的膠捲,完成了至今仍被稱為大師作品(Masterpiece)的《噴了香水的惡夢》,並在柏林影展一鳴驚人,獲得影評人費比西獎,寫下菲律賓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一頁,並且開始讓國際間注意到菲律賓電影的蛻變,Tahimik同時也是第三世界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獨立電影的先驅。

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在此之前,Tahimik只拍過Super 8mm,隨性地紀錄自己的生活。

《噴了香水的惡夢》可看作是Tahimik的半自傳影片(事實上他所有的創作都來自生活與回憶),他在片中扮演著他自己,一個在菲律賓鄉下村落長大的孩子,村子裡唯一的對外聯繫是一座小橋,片中出現的人,也都幾乎扮演著他們自己。

Tahimik是一位小巴的駕駛,每天開著車去馬尼拉載客賺錢,也因此他比村裡的其他人接受了更多外來的資訊。漸漸地,他開始對美國的各種事物產生興趣,電影、音樂、美國小姐、太空計畫……,他夢想著成為一個太空人!但相對地,他卻對自己家鄉的落後感到悲哀,瞧不起自己兒時的同伴竟然是傳統竹屋的工匠,一心崇尚西方文明以及現代化的生活。

這樣的矛盾情節逐步擴大,直到美國顧客需要司機而帶著他去法國巴黎,Tahimik的心裡開始起了化學變化。初到法國的Tahimik驚訝於大都市的發展與現代化,他一生中沒有看過那麼多橋樑,難以想像這些橋將為地方帶來多少東西(財富、資訊、自由…等)。但卻也疑惑著爲什麼大超市要迫害小攤販?樓房被拆毀後卻建造了更高大的別墅?他試圖對這些現象做出回應,但發現沒有用,原本的美夢之旅卻意外成了惡夢反過來吞噬自己。他倉惶落魄地返回家鄉,才發現自己文化的迷人之處。

《噴了香水的惡夢》在內容上,彷彿寓言般反映了在那個世代下,菲律賓人(相同背景的亞洲國家)所普遍遭遇的心理轉折和認同問題;而在形式上,不只是虛構與真實的混合,獨具原創性的敘事風格與特色,也讓影片充滿童真,趣味十足。Tahimik運用想像力,透過錯位、剪輯等簡單方式,最終讓冰冷的都市建築突然成了太空梭(反諷太空夢),展現了電影(紀錄影片)的另類可能。此片被認為是第三世界電影的經典作品。

荷索曾讚譽:「世界上最具原創力和詩意的電影。」(註2)

蘇珊‧宋塔(Susan Sontag)則說:「Makes one forget months of dreary movie-going, for it reminds one that invention, enchantment, even innocence, are still available to film.」(註3)

此處可看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Q9Wne2xsCiY


1981年,《土倫巴》(Turumba)


1981年的《土倫巴》,可視為《噴了香水的惡夢》的延續篇。這次Tahimik隱身於螢幕後專心導演工作,故事仍聚焦在自己的家鄉村落,並反映傳統與現代間的衝擊。村子裡的人同樣扮演著他們自己,這是也一部半自傳式影片。

「土倫巴」其實是每年四、五月間菲律賓Pakil地區人民最重要的慶典,此慶典融合了天主教信仰和當地的習俗,已經在當地流傳有兩百年之久。

影片以小男孩的觀點出發,講述菲律賓鄉下村落的家庭平時以製作手工藝品維生,樸實度日。直到某天,一個德國觀光客買下了他們所製造的所有藝品,家裡開始有錢添購許多現代化用品,裝設電線桿,購買電燈、電扇、收音機…等等。而後,因為慕尼黑奧運的大量需求,整個村子於是成了一個叢林工廠,大量流水線式的生產線輸出,使得原本寧靜的生活有了了極大的改變,直到工作結束,小男孩的人生也有了重大的改變。

片中特別有趣的一幕是,當村落裡的孩童聚集在一起,聽著收音機播放的Beatles搖滾樂開心的扭腰擺舞時,年紀大的外婆一邊舞動著身體,一邊看著他們可愛的姿態發出了會心一笑,並說著:「這很棒,但別忘了我教過你們的舞步呀!」(That’s great! But don’t forget the old tinkling dance I taught you.)

這是一部天真浪漫的影片,充滿著對於當下現象與已逝事物的懷念與惆悵。透過小男孩的觀點,隱約講述外來文化碰撞所帶來影響,那些對事物的懵懂與不解,也因為純真而昇華,帶有濃濃的哀愁與詩意。



--
Kidlat Tahimik為201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焦點導演,敬請期待!

(本文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